深圳大学古菌生物学中心与厦门大学汤凯教授课题组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典型海陆交汇关键带微生物驱动碳氮硫循环的机制与碳源汇效应》集成项目展开科研合作。2023年3月23日-24日,在中心张翠景老师的积极协调和带领下,合作团队一行八人前往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福田红树林区域进行生态调查和科研采样工作。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典型的海岸带蓝碳,能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并将其长期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地处深圳湾东北岸的福田红树林,是许多冬候鸟以及濒危鸟类的栖息地和觅食地,也是东半球国际候鸟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停歇地”和“加油站”。据统计,每年有10万只以上的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深圳湾停歇。红树林受自然变化(如陆源水体、潮汐)和人为活动(如氮输入)的显著影响,基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的分布格局与演替规律,有望准确和全面评估红树林湿地的碳汇潜能。
采样当天,课题组成员携带监测仪器与采样设备,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凤塘河沿岸,严格记录了采样点的经纬度等具体信息,接着利用便携式监测仪器对水质进行监测,详细记录水样的温度、pH值等指标。最后,课题组成员还收集了红树林涨、落潮时间段内的水体样本以及红树林区域、滩涂区域的沉积物样本,运回实验室进行下一步的理化参数测定和微生物分析,系统研究红树林湿地沉积物微生物的碳代谢过程,着重考察它们对不同碳源底物的响应和利用能力,从而揭示它们参与和驱动近海碳循环的机制。
经过此次的采样以及后续的实验研究,可以丰富人们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的科学认识,也为改善和保护近海生态系统功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近海生态环境安全等提供新的科学思路。
本次科研采样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和深圳市科创委等项目支持,同时感谢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本次工作的大力支持。